羊城晚报记者从南沙区民政局了解到,8月11日至13日,“湾社同行”粤港澳大湾区慈善救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在广州南沙创享湾举办。本次研修班由广州市南沙区民政局指导,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研修班旨在落实《南沙方案》及相关政策要求,通过能力建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在慈善救助领域的工作水平,促进公益慈善与社会救助的衔接。来自广东省内慈善救助领域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共30余人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学习、参访与交流。
社会协同聚合力,共话慈善救助新路径
在开班仪式上,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南沙区在慈善救助领域的相关工作。据介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该基地由广东省民政厅、珠三角九市民政局和南沙区共建),南沙区构建了“一基地、一网络、一中心、一论坛、一基金”运作模式,拓展“湾社通”合作网络。该基地工作曾入选2023年全国社会组织十件大事。
在服务方面,南沙区出台了《广州市南沙区异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和《广州市南沙区60周岁以下困难家庭中失能对象居家照料护理服务试点方案》,实施了跨地域异地低保救助,并针对60岁以下困难家庭失能对象开展居家照料服务试点,这两项试点曾获评广东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创新优秀案例。南沙区还完成了区级及部分镇街的“穗救易·共助空间”建设,整合政府、社会、慈善三方资源,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渠道。
在区域协作上,南沙区在2023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上与其他湾区城市共同发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协同发展“南沙倡议”,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慈善合作机制,促进社会组织跨区域交流,并推动香港赛马会在南沙设立代表机构,其资助的大湾区社会服务公益伙伴学习营活动曾入选“2024年中国公益慈善十大进展”。
多维赋能,深化慈善救助专业实践
据悉,为期三天的研修课程围绕提升“慈善救助”全链条能力展开,邀请了粤港澳三地的实务专家进行授课。在政策层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解读了中国社会救助政策发展,并分析了《社会救助法(草案)》中关于慈善组织参与的权责界定。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则比较了香港社会救助制度,探讨了大湾区救助协同的政策基础与实践路径。
在服务技能方面,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分享了社区慈善力量参与救助的运作模式,包括需求调研与资源链接的实践框架。腾讯基金会关爱项目与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介绍了运用大数据进行困境群体识别与资源智能匹配的“数字化精准救助”案例。水滴公益项目相关负责人讲解了“穗救易+水滴共助”模式,展示互联网平台在筹款与服务传播中的作用。
研修班还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湾区各地的实践: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介绍了帮助露宿者的“露宿者尊严计划”;澳门明爱分享了应急救助中的志愿者与社工统筹经验;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讲述了通过教育帮扶促进困境儿童发展的模式;广州法泽社区公益慈善基金会则介绍了培育受助对象成为志愿者的社区案例。
实地研学,探索慈善救助落地机制
研修班组织学员前往南沙区珠江街“穗救易・共助空间”和逸涛社区进行实地参访。
在珠江街“穗救易・共助空间”,学员们考察了居民从需求申报到资源匹配的服务流程,了解其精准识别与快速响应的特点。在逸涛社区,学员们了解了“公益合伙人”模式在助力困境儿童救助帮扶中的应用,观察社会力量支持网络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服务。
互学互鉴,共促公益慈善和社会救助有效衔接
在结业仪式上,学员们进行了交流。多位学员表示,此次研修班内容充实、针对性强,为社会组织提升慈善救助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南沙区民政局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专业支撑”的慈善救助工作机制,推动大湾区社会组织更深入地参与慈善救助事业,提供更专业、精准的服务。